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陕西煤炭学会官网!

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榜样的力量———《陕西煤炭》编辑部学习李俊莉活动展望(三)

发布时间:2020-06-29 点击量:1166次

作者: 来源: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

当李老师的接班人 我无比自豪

冯乐乐

微信图片_20200629091915.png


听李老师讲《陕西煤炭》编辑部的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说到动容处时,她不禁潸然泪下,我的泪水也在眼眶里面打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李老师说,陪伴《陕西煤炭》近40年,无怨无悔,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除了关爱、精心呵护外,还有责任,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很荣幸可以与如此优秀的人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里看稿子,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到她身上怎么也藏不住的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清晰地记得刚来编辑部时第一眼看到的李老师,那时的她身穿一件白色工装短袖,特别神采奕奕,根本看不出她已年近七旬,她透过老花镜望向走进办公室的我,可能是对手里的稿件太过投入,表情依然非常的严肃,心想她应该非常严厉吧,以后都不敢轻易和她请教问题了。然而,当我真正近距离接触她时,她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处理问题总是与我们商量着来,从来没有直接说过类似“这样子想不对,那样子改不合理”这种很绝对的话,总是站在我们立场去思考我们这么改的理由,最终以讨论的形式解决稿件中出现的问题,总是偷偷地照顾着身边每个人的感受,她总笑着说自己也是从最初的小李干到了老李。她与人为善,我常常被她做事的一些小细节感动,和她一起改稿子总是特别的安心,这应该就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

对于编辑这项工作,李老师有太多太多话要说,有太多太多宝贵的经验要传授给我们这些后生们,她非常有耐心的一点点地渗透给我们,让我们真正地掌握这些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在这里还要衷心感谢她让我成长。

我原本以为六七十岁的人应该与我们年轻人之间存在代沟,心想他们应该只会玩老年机接打电话,不会操作电脑,很难学会操作现代化的一些办公软件。然而,我错了,不知道李老师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和我们聊微信、qq传文件、操作电脑制图软件等等她都很熟练,只要与工作相关,她都会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会让自己落下功课。

李老师在煤炭市场的低谷时期,毅然决然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凭着一己之力使杂志存活下来,是一位非常有韧性的编辑。据统计,近40年来,李老师做了近2万多幅插图。在没有电脑制图以前,杂志每年的插图约300多幅,都是李老师一笔一划画出来,一个字一个符号地粘贴上去的,对此我感到非常的震撼,看着图中那一个个小小的字符,我仿佛看到了李老师当年伏案一个个对着贴的场景。为了《陕西煤炭》杂志,她无怨无悔地倾注毕生精力,让人深感敬佩!

    能在《陕西煤炭》编辑部遇见她真的很幸运,我会谨遵教诲,认真负责地干好这项工作;我会学习李老师的敬业精神,视杂志的办刊质量为生命,确保杂志的高水平。同时,我会博览群书,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经常翻阅交流期刊取长补短,保证杂志走在市场前沿。

     (《陕西煤炭》编辑部 冯乐乐)


 

绽放于平凡之中的生命之花 ——学习李老师心得体会

张希阳


微信图片_20200629094131.jpg

3月中旬,我刚来到《陕西煤炭》编辑部的时候,就听闻坐在我对面的那位李老师已经在此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快40年了。出于对期刊的责任心,也是对自己的“孩子”的不舍,年近七旬的她本可以在退休后颐养天年,却依然接受返聘,选择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人做了近40年的嫁衣。

因为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情、对工作的热爱,李老师身上总是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有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与她一同工作、交流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被她的认真和热情所感染,因而更加专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至于我时常觉得她不像是我奶奶那辈的人。

在我印象里,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都已步履蹒跚,精神好一点的就悠闲地去公园里晒晒太阳,或者到广场上去跳跳舞,而李老师却一直坚守在她的办公桌前,一丝不苟地修改着稿件。每逢假期,李老师总是习惯性的带着厚厚一摞稿件回去看,收假回来的时候就已经看完了。

显然,编辑工作已经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我总认为要找到一份热爱的工作很难,更别说用几十年的时光只做一件事了,三分钟热度更是自己生活的常态。喜欢上一件事情很简单,但长期枯燥的重复训练会慢慢消耗掉我们的热情,哪怕是夜空中最绚烂的烟花也会转瞬即逝。看到李老师我才意识到,爱好只是开始做一件事情的契机,而坚持才是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品格。

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可能李老师也并非一开始就喜欢这份工作,而恰恰是她认真的性格、对工作的专注以及长年累月的坚持造就了今天的这份热爱。

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拥有太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时常会羡慕网络另一端他人精彩纷呈的生活,工作不顺心,本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名义就轻易辞去工作。但总有那么一群像李老师一样的人,耐得住寂寞,始终坚守初心,把工作当成自己终身的事业,从不熟悉到精通,把专注变成了热爱。

在工作中,李老师严谨认真,对于文章中有疑问或者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翻阅资料、找到相关依据,决不凭着感觉走。她坚持原则,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一切必须按照规定办事,坚持做好文章质量把关,对期刊的声誉负责。这么多年来始终如一,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敬重。

谈及工作,她的双眸总是熠熠生辉,偶尔也会流露出对自身工作的自豪感,也会因为受过的委屈情不自禁的落泪。面对行业低谷、同事纷纷调岗的情况,李老师未曾想过放弃,挑起了一人编辑的重任,努力保住了刊号。受过委屈、经历过苦难,却始终保持着对编辑工作的初心,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每一张精细繁琐的手绘图表,每一处小小的改动,都被岁月沉淀下来,孕育出她对期刊编辑工作深厚的感情,也造就了《陕西煤炭》品牌期刊的好口碑。

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算是无悔于人生呢? 李老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遗憾,但回首一生,能够有一份热爱并且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的事业,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杂志发展后继有人,再多委屈和遗憾,也都无怨无悔了。

鲁迅先生曾这样激励过青年读者:“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40年的编辑生涯,李老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朴实无华,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也能于平凡之中铸就伟大,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能够将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真的很了不起。作为一个刚步入编辑行业的新人,我非常钦佩李老师身上的这种“倔强”的精神。永远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编辑事业,不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始终怀有对学术期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工作尽职尽责,再小的问题也绝对马虎不得,既然在责任编辑那一栏署名,就必须对期刊的质量负责。

在我看来,编辑工作也是有一种情怀在里面的。对期刊的质量负责,也是对稿件的作者负责,而他们当中可能诞生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工程师、科学家……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对学术怀有敬畏之心,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日常编校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努力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发光发热。

然而,校对工作本身又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像李老师一样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住气,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坚持原则,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编校工作中有所建树,为《陕西煤炭》杂志不断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陕西煤炭》编辑部 张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