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陕西煤炭学会官网!

员工之窗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员工之窗

攻坚克难的“技术达人”

发布时间:2021-01-18 点击量:1020次

作者:李卫东 来源:

他不善言辞,凭借着对技能的专注和坚持,成为机械加工行业中的“多面手”,攻克了维修中遇到的多项技术难题,自主完成的多项创新项目获奖,先后荣获公司“技术能手”“技能人才”“先进工作者”称号,首届“产业杯”检测工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拥有4项实用型发明专利和1项个人命名创新项目。他就是攻坚克难的技术达人——李磊。

李磊,2004年毕业于渭南技术学院,在上海龙工机械制造公司数控加工实践5年,2010年进入陕北矿业神南产业发展公司工作,现为机电设备维修中心机加车间数控镗铣工。

他师从“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和“技术能手”称号的王继承,被作为车间核心岗位技能人才培养。

李磊立足本职岗位、笃实好学,潜心钻研,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大胆创新,在修旧利废、降本增效工作中作出了非凡的业绩。

“让工件装夹再便捷点,让劳动效率再高一点”,这是李磊工作创新的出发点。

2020年6月,某矿在修支架设备,其核心部件——多通块(有176件)由于起密封作用的液孔接触面腐蚀、锈蚀严重,无法正常使用,需全部更换新件,而采购新件成本高、周期长,无法满足生产急需。

为了解决这一急需问题,通过对多通块配件的维修价值评估和现有设备、人员技能、维修能力的综合调研,维修中心决定将修复任务作为攻关项目交与机加车间去攻克。

车间接到任务后,迅速行动起来,组建了一支由李磊带领的QC攻关小组,小组以创新为引领,以技术为手段,以质量为准绳,通过深入研究讨论,初步制定出修复方案,在实施修复过程中,针对遇到的技术难点和瓶颈,QC小组成员多次召开讨论会,集思广益、集智聚能,及时调整完善修复方案,并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和充分的技术准备。

作为试修项目,基于车间现有设备和技术手段,在加工修复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多难题如:装夹、定位、校正如何高效、准确?孔径变形如何消除?如何准确保证各液孔孔径圆度公差精度的一致性?……面对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修复进度陷入了困境中,通过分析查找问题所在,李磊大胆地提出改进工装结构,重新制作定位装夹结构,并与数控机床连接,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技术优势,顺利地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难点问题。

在完成首件多通块修复,并一次性通过打压测试时,所有成员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后边还有一场“‘硬仗’等着我们打呢!”李磊边检测边说道。

由于设备维修工期紧,待修复的多通块数量多,且工序繁琐,为了争取时间,不影响支架设备的组装进度,李磊同小组成员们合理安排好各工序的无缝接续,加班加点赶工期,为了避免加班带来的质量问题,他们人人高度负责,严格把控好自检、互检、专检三道关,有效地确保了所有修复件的合格率。

李磊升级改造的立式弯板工作台,设计巧妙,有效的减少了操作者调整设备和调整工件所需要的加工时间,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装夹定位更加灵活,完美的解决了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工件装夹难、校正效率低、加工质量差、合格率低、装、卸、定位工序繁琐等难题,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5倍以上,修复后的工件,各液孔的垂直孔径圆度公差都控制在0.02mm以内,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了修复任务。这项创新不仅攻克了修复难关,提高了自修能力,也开辟了降本增效新途径。还获得了公司第五届“众创节”二等奖,并申报为个人命名的创新项目。为公司节约配件采购费用86.9万余元。  

李磊在自身技能不断提升的同时,积极践行传帮带,毫无保留的向身边同事传授技能,循序渐进,切磋经验,带出了一批素质过硬的技术骨干,为打造“工匠”型班组和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李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