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陕西煤炭学会官网!

秦煤文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化体育>>秦煤文苑

王利伟 读后感———《力量》

发布时间:2021-03-29 点击量:977次

作者:王利伟 来源:

之所以给文章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看完《黑与红》这部小说以后,让人的确觉得浑身充满力量。王成祥先生曾在煤矿工作多年,他对那里的生活简直再熟悉不过了,选取一群年轻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他们在煤海深处互相帮助、顽强拼搏、矢志奋斗的故事,看似一张图景,实际上是一幅画卷,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作品的主旨思想,都有值得探讨和深思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10329093522.jpg 

我也是通过这部作品,第一次知道了“农民协议工”的概念。这是煤矿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应煤炭工业发展需要而产生。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操作训练,缺乏工作经验,他们刚开始下井工作难免有些恐惧,但是消除恐惧的最好方式就是使自己热爱上这份工作。而一下子热爱上这份工作显然又不符合现实逻辑,这就涉及到心理上的转变。小说最难写的地方就在此。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在这方面用的笔墨格外多、写得格外细腻。检验一个作家是否优秀,要看他遇到写作的难点怎么处理。平庸的作家往往会绕道而行,对难点视而不见;而优秀的作家会选择迎难而上,剥茧抽丝,把难点一个一个解决掉。作者选择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作标靶,重点描写了这群协议工怎样克服一个又一个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从独木难支变成中流砥柱,当然,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包括死亡事件。难能可贵的是,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也没有停止思考,思考是促成他们转变的捷径,他们在避免发生事故上思考,在改变落后生产方式上思考,在推动煤炭工业技术革新上思考,甚至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在我国的煤炭工业与世界深度接轨上思考。当一个群体具备了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热衷于把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那么他们对事业由陌生再到热爱就自然说通了。

微信图片_20210329093529.jpg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小说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一部小说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人物的描写怎样,能不能给读者留下印象。《平凡的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现实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黑与红》同样刻画了一群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人物形象,特别作者把他们置于条件艰苦环境压抑的井下,更是为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因为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越能检验一个人。协议工们与井下艰苦的条件作斗争,与冒顶、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作斗争,他们把美好的年华和全部的激情奉献给热爱的事业,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忍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种种考验,甚至死亡威胁……另外,作者始终没有脱离现实,因为对煤矿生活的熟悉,他笔下的人物并不是千篇一律没一点儿瑕疵的完人,相反,他尊重生活本真,以对读者和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尽最大努力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使人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就避免了人物的格式化,让读者相信这样的人物真实存在,而事实上,这些人物也的确都有原型。比如采煤班长马俊山,为人粗犷,不拘小节,身上有缺点,但工作不含糊,有拼命三郎的劲儿,而且面对危险情况,他奋不顾身,冲在前面,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形象不正符合我们对英雄的定义吗?

大情怀的作品必然有大情感,而大情感往往由时代孕育。《黑与红》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社会处于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激烈的社会变化必然会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影响,这为作家创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王成祥先生抓住机遇,选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煤矿工人。多年的煤矿工作经历,使作家对这一群体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作为煤炭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他(他们)对煤矿乃至煤炭事业的感情尤为深厚,正如“知识改变命运”一样,煤矿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地方。他们曾经在那里挥洒热血,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也是在那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智慧力量,他们有理由为自己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不应存于这一个群体中,他们仅仅是一个缩影,作家歌颂的是改革大潮中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他们最令人感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建设了崭新的中国。

作家至此完成了写作使命。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给小说命名《黑与红》,并非为了吸引读者而向司汤达的《红与黑》借光,而是因为这两种颜色前者代表力量,后者代表精神,当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催生的是动力,而历史的车轮要前进,离不开这种动力。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