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陕西煤炭学会官网!

秦煤文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化体育>>秦煤文苑

纪 鹏 散文———《故乡随感》

发布时间:2022-02-16 点击量:724次

作者:纪鹏 来源:

配图.jpg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就不由的想写些关于故乡的文章。

前段时间有朋友说我写的文章全部是关于陕北的,建议我创作面更广一些。他的建议很好,但我觉得我的创作土壤一旦离开陕北好像是举步维艰。每个人的创作灵感都来源自己的故乡。著名作家路遥曾说过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就会独自回到故乡陕北,在那里吸取营养和智慧,然后积蓄力量向着文学高地再次冲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路遥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故乡陕北这片土地造化的结果。我虽不能与路遥相提并论,但我也觉得陕北是文学创作的优质土壤,能给人的创作提供力量。 

陕北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历史上虽然贫穷落后,然而却是一个养育人和锻造人的好地方。从古到今英才辈出。例如,李自成、谢子长、刘志丹……至于文人墨客,更是不胜枚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中央、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长征二万五千里,最终落脚陕北,并且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扭转了乾坤,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因此,这里被誉为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当毛主席将要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时,回眸陕北这片土地的时候无限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啊!”

陕北貌似贫穷实则富有;貌似单调实则多彩。也许有人会说它蛮野少文,殊不知它也极具文采风流。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叉地带,特殊的人文环境造就了陕北独特的文化以及陕北人特殊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古代虽远离文化中心,精英文学几乎是空白,但是民俗文学却十分发达。 陕北民歌与陕北说书就是陕北民俗文学的代表。这里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草场,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还有奔腾不息的黄河。中华文明人与自然的两大标识长城与黄河在这里交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秦直道与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在这里交界;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所以,陕北在中华文明多元构建的历史中,是有一种厚度、有一种精神、更有一种让人心驰神往的力量。

我虽生于斯却未长于斯,但我的心却从未走出陕北,我脑海里装的全是故乡的黄土地。每当春天到来时就会想到儿时情感很浓的苜蓿、苦菜等,他们在春寒料峭的时候从黄土地上冒出来,展现出生命的朝气蓬勃。毛驴围着磨盘推碾子拉磨,羊群在山坡上漫山遍野吃草,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间劳作,休憩的燕子像点缀在山峁屋脊上的音符,共同构成了故乡春夏秋冬和谐美丽的画卷,这场景让我对故乡怀揣着无限的相思眷恋,更是让我时常对故乡充满深情的向往。

如今我离开故乡整整二十年,但我常常被故乡的山山峁峁、坡坡洼洼、沟沟壑壑等魂牵梦绕。那一孔孔饱经风霜的土窑洞,勾起了我对儿时童年的记忆……故乡窑洞前的那盘老石磨转转悠悠了数百年,磨道里流淌着几代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故乡黄土高坡上祖辈们栽下的老榆树和红枣树,枝枝叶叶都承载着我难忘的亲情与牵挂;故乡的每一种情感都像奶奶亲手酿得的糜子酒一般温暖香浓让我回味无穷。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故乡的面貌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乡亲们也一天天富裕起来,早在2020年已经成功脱贫摘帽,我这个常年在外的故乡人为此感到非常欣喜和无比自豪。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我最喜抒写故乡的点点滴滴,因为我对故乡也爱的无限深沉……

(作者单位:陕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