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陕西煤炭学会官网!

秦煤文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化体育>>秦煤文苑

张昕瑶 散文——《一稻一人生》

发布时间:2023-04-20 点击量:500次

作者:张昕瑶 来源:

春风起,麦穗长,看着田间郁郁葱葱的麦芽,脑海里不禁想起了一个人——袁隆平。

当代神农氏、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这位被写进教科书的老人,为了让中国人民都吃饱饭,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一生最大的梦想不是荣誉、证书和奖金,而是他常念叨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说过,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为了这两个梦想他将一生的心血都洒在了农田之中,稻谷之上。

正如《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所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回望袁老的一生,他真正担得起“国士无双”四字!袁隆平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那时,头顶是日本人的飞机,沿路到处都是举家逃难的中国人。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长大的孩子,对幸福有着无比强烈的向往。

上小学时,老师带着同学们参观资本家的园艺场。 花草铺满小路,鲜果高挂枝头,花香与果香弥漫了整个园中。这对年幼的袁隆平来说,无异于童话世界。同时,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更如梦一般美好:饿了,伸手去摘窗外的葡萄;渴了,叫来奶牛享受新鲜的牛奶。

从那时起,袁隆平把“学农”和“幸福”划上等号。等到上了大学,进入农学系,他才发现,现实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农场里没有童话,只有贫瘠恶劣的田地,只有风吹日晒的农民。

“我天性自由散漫,向往的全是田园美、农艺美,一看到那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么漂亮,就以为以后能在里面工作,真正学了农,才知道种地是多么地艰辛。”美梦破碎,可失落之余,他更想改变现实。苦读四年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偏僻贫穷的小地方,他安安稳稳待了16年。学习,任教,研究,偶尔游游泳,拉拉小提琴,生活也还算有趣。

直到灾难降临,1960年,饥荒席卷了中国。为了求生,有人啃树皮,有人吃观音土。当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袁隆平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更心痛,泱泱大国竟被一粒小小粮食绊倒。饥荒的恐怖从此深植内心,他发誓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让人们都吃得饱饭。

当一个人开始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他让步。袁隆平的传奇也正是从农田里开始。1960年的夏日,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 植株高大,颗粒饱满,随手挑出的一穗,竟有230多粒!当时的高产水稻,亩产也不过五六百斤;若是拿它当种子,岂不是能收获上千斤粮食? 

第二年春天,他兴奋地将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失望,长出来的水稻高矮不一,也没有一株达到他的预期。 但这也证实了,那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倘若可以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实现人工培育,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解决人们的饥饿威胁?

正是这灵光一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粮食困境。可在当时,遗传学界一直否定水稻的杂交优势,更何况这种猜想还是出自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

学术界里根本没有人看好他。农民们更当他是疯子。因为别人都在研究收成,他却铁了心研究不育。可袁隆平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他一头扎进稻田里,反复试验,反复推论,并在1966年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人工培育杂交水稻,开始有了希望。

当科研成果开始闪烁光芒,有些人却在想方设法扑灭火苗。1968年5月18日晚,袁隆平的试验田被蓄意破坏,700多株不育秧苗全被拔除毁掉。4年心血毁于一旦,眼看着解决中国粮食不足的目标瞬间又变得更加遥远,袁隆平着实痛心疾首!幸运的是,几天后,人们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了5根残存的秧苗,试验得以继续。

然而,袁老的人工杂交水稻这条路走的太难了。6年多的时间,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效果却始终不理想。袁隆平静下心来总结失败经验,发现自己用的都是栽培稻,如果换成野生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辗转全国各地,直到1970年,他终于在海南发现了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3年后,“南优1号”诞生,亩产超过500公斤。可他还不满足。

袁老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喂饱14亿人,难比登天。可袁隆平硬是为中国人凿出了天梯。

2000年,亩产700公斤;

2004年,亩产800公斤;

2011年,亩产900公斤;

2014年,亩产1000公斤;

2016年,双季稻一年亩产1500公斤;

2020年,盐碱地亩产800公斤……

那一个个被不断突破的数字,都是他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夜夜攻坚克难辛苦研究换来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挽回了多少被饥饿折磨的生命,拯救了多少挣扎于贫困线上的农民。他始终记得年轻时亲身经历过的灾难,后来便为解决粮食问题倾注了一生。

这些年,无数奖项、头衔、掌声落到他身上。国内国外,他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神坛之下,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神坛之上,他的眼里却只有稻田。

袁老自己说过“如果我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一到水稻的生长期和收割期,袁隆平黝黑瘦小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水稻田里。夏天日头毒辣,中暑成了家常便饭,他的应对方法,也只是随身带着药片。哪怕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下地,他也坚持每天去试验田走走看看。对于外界的赞誉,他常说,自己只是个“种田人”。

生活中的袁隆平,也一如田野般朴实。自己的吃穿,够用就行,他说“我穿的衣服都是超市几十块钱买的,一百多块一件的时候,我就非常满足了。”组织请他出任正厅级领导,他果断拒绝:“我不适合当院长,这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农民想给他塑像,他委婉推辞:“你的这份情我领了,但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是应该的。至于塑像,我实在受不起你们的这份厚爱。”

袁隆平早已明白,年幼时看到的《摩登时代》,不过是一场滑稽的戏剧。在聚光灯之外,他脚踩着泥土,手握着稻苗,为中国开创了一片接一片的良田。哪怕时代喧嚣浮华,人们争名逐利,他也只守着他的杂交水稻。为的就是让中国人吃饱饭,让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受威胁。

而今,他真的做到了。一些统计显示袁隆平对杂交品种突破性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可以多养活7000余万人口。联合国预测,由于疫情,2020年全球范围内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时,中国的秋粮丰收已成定局。贡献了32%粮食产量的水稻中,有一半是杂交水稻。他通过育种增产,牢牢地把饭碗端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就像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中国人为吃饭发愁这样的事,不可能了!”

这位老者,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他有一双神奇的手,在田野里种下了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希望,捧出了一抔又一抔金灿灿的粮食,为我们,为中华,收获希望,迎来安康!

袁老把自己的多半人生完全浸泡在地头田间,带着对科研本身的盎然兴趣,带着禾下乘凉的梦想,终身与水稻为伍,直到生命的终点。

如今,袁老长眠于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希望他的梦里,有高大的稻穗为他遮阳,风吹过时,稻香阵阵。他也可以不再劳作,只是牵着老牛,悠闲走在田间地头!

 作者单位: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天地地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