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陕西煤炭学会官网!

秦煤文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化体育>>秦煤文苑

张静云 散文——《麦收记忆》

发布时间:2023-06-12 点击量:227次

作者:张静云 来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当门前的杏子变成黄澄澄一片时,地里的麦子也熟了。

那种让人振奋的黄金,是岁月赐给六月最宝贵的礼物,是阳光描绘给农民的一幅色彩宜人的画卷。

遥想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酷夏,那种热火朝天打麦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芒种前后,连天边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久违的雨也迟迟不肯露面,然而,这正是农人们所期望的天气,这样,才可以让麦地里的麦子快速地成熟,方便收割。

1.jpg

乡亲们站在地头,望着看不到尽头的麦田,丰收的喜悦溢上眉梢,那是他们一年中最辛苦最劳累,但也是最有收获感的时光。那个时候,人们需要在麦收前一周碾光打麦和晒麦的麦场,提前把镰刀磨得锃亮,提前蒸好以备不时之需的大馒头,也提前让自己养足精神。

清晨的风吹来了浓浓的麦香味,一声声清脆的“算黄算割”催促着人们麦收的脚步。一望无垠的麦子三五天内就熟透了,担心突然下雨或者刮风,乡亲们总是全家动员,收麦的队伍浩浩荡荡,热闹极了。大人拉着架子车,车厢里放着镰刀、麻绳、草帽、攀笼和水壶等,有时车厢还会坐着迷迷瞪瞪的孩子,一家老少天不亮就踏上割麦的征程。

金黄的麦地里,大人们弯着腰,一手拢住麦子,一手挥动着镰刀,辛勤地劳作着。天越来越热,跟在大人后面拾麦子的小孩,早就躲在了地头的树荫底下,或是用一捆捆麦子为自己搭建了一个乘凉的“小帐篷”,热浪滚滚的地里,只有大人们仍然在不知疲倦地劳作着。汗水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滴落,挽起袖子的小臂上,汗水和麦芒尖混在一起,又痒又扎,好像连草帽也顶不住着太阳的威力。终于,麦子割完了,大人这才直起早已经酸痛的腰,拿起水壶“咕咚咕咚”地喝起来。一捆捆麦子被装在架子车上,再用麻绳绑好,大人架着车辕使劲的拉,孩子扶在车后面没使劲的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感受到的,除了热,忙碌,自然还有大人们丰收的喜悦。

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用驾子车把一捆捆麦子运到打麦场里,然后按照排队顺序,用打麦机使麦粒从麦穗中脱离出来。大大的机器跟前,站满了前来帮忙的人,有的负责将成捆的麦子解开,有的负责将它塞进打麦机里,有的负责将脱了麦粒的麦草用铁扠挑开,有的负责将麦粒装袋……大家分工明确,流水线式的作业,慌乱却有序。而那些混合着尘土、麦芒、麦秸碎屑和硬壳的麦粒在麦场上晾晒几天后,又在一个轻风盈盈的傍晚,被一把木锨反复扬向半空,那些杂质被风吹走,只剩下一颗颗散发着泥土香气的干净的肥硕的麦粒。

大面积的麦收过后,我们这些小孩子也不用再给大人们打下手了,开始三三两两,在变得一片空旷的田地里拾麦。有时候,一天能捡十多斤,这些麦穗当然不是用来上交的,我们要把这些麦子攒起来,铺到路上,利用来往的车辆将其碾压脱粒,然后再用簸箕、竹筛把土粒、石头渣等剥离出去,等收麦的人来换成钱,到小卖部换点冰棍或者辣片吃,又或者,直接用麦子换西瓜吃。

2.jpg

现在,人们不再畏惧麦收时的劳累,提前早早就看好了天气预报,再也不用着急忙慌的因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收麦子。并通过一部手机,早早联系好联合收割机,平时几天的活儿现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有的甚至在地里就直接将麦子卖给了在地边等候的收麦商了,连往家里拉都省了。

一转眼,又到了一年麦收季节,我永远都忘不了乡亲们顶着烈日,拿着镰刀,佝偻着腰,在麦田里缓缓前进的身影;也永远忘不了傍晚在麦场打麦子忙碌且热闹的场景。那汗水砸在泥土里的声音,时刻激励着我,催促着我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作者单位:陕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