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陕西煤炭学会官网!

员工之窗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员工之窗

神南产业发展公司:矿山救护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4-06-24 点击量:1008次

作者:王维威 来源:

神南产业发展公司李保宏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国矿山救护行业首个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矿山救护行业的“土办法”,从应急救援能力提升、技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孵化等课题大胆探索,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成立至今,已累计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49篇,孵化创新成果39项,编制规范2项,培养全国技术能手2名,陕西省技术能手3名,陕煤集团技术能手2名。是公司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
             应急救援难题的“攻关站”

工作室通过“张榜问计”活动,征集救援能力提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卡脖子”难题,采取“战术研讨”“桌面演练”“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课题攻关。

“神府矿区矿井巷道断面平均面积超过20m2,传统的气囊式、折叠式、填充式等快速密闭方法,都不能满足这种大断面巷道快速密闭的需求。”接到问题反馈后,工作室带头人李保宏立即组织成员进行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后,决定立项研究。

工作室收集了大量资料分析了大断面巷道的特点,并借鉴了当前快速密闭的设计原理,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方案。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灵活调节,能够满足不同高度巷道的快速密闭需求,最大封闭断面可达到6.5m×6m。同时采取可拆卸结构,使用材料较少,运输极其方便。

方案在其服务的3对矿井进行了实地测试,9名指战员平均用时20分钟就完成了对27m2不规则断面巷道的封闭任务,漏风率小于10%,完全符合技术要求。 

这种“指战员提难题,工作室给方案”的模式,成为了工作室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共同参与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营造了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的浓厚氛围。
                 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该工作室12名成员中,包含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技师4人,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王牌技术团队。

 匠心精神,传承不灭。工作室形成了“导师带徒,徒再带徒”的链式培养模式,每一位徒弟不仅继承了导师的技艺,还承担起培养新徒弟的责任,确保每一个岗位都有技术尖兵。

王应斌是2020年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矿山救护工银牌获得者。2017年从电厂转岗到救护中心,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2020年工作室成立了“陕煤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集训队,工作室成员潘永刚指导王应斌按照竞赛规则制定了详细的科学训练方案。通过基础训练和技能提升两阶段培养,王应斌业务理论、基础体能和业务技术实现了质的突破,顺利通过“十二进八、八进四、四进二”三批次考核验收,取得参赛资格,并在正式比赛中摘得银牌。

比赛结束后,王应斌和他一起参加集训的成员又都回到一线岗位,在各自所在的小队承担起了技能传承的重任。目前,仅他一人直接带徒8人,链式带徒23人。培养出的徒弟均已成为岗位技术能手,在日常训练、专业技术工作和事故救援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张义等多名同志还培养成了新生代的竞技主力,已在陕煤集团第七届矿山暨第四届消防应急救援技术竞赛和第十二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中崭露头角。 

在师傅的“传帮带”下,广大指战员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让一人“能”变多人“行”,完备了“中—青”人才梯队和“能手—骨干—徒弟”培养模式,在高技能人才这条道路上走得愈发长远。
                 创新成果的“孵化器”

工作室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联合行业专家、装备厂家、高校等多方力量,通过“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式,开展救援技术研究,实现1+1>2的叠加效应,推动救援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先进的理论支撑是创新成果孵化的基石。工作室多次邀请《矿山救护规程》《矿山救护质量标准化》《矿山救援队伍训练大纲及考核要求》参编专家、国家矿山救护队标准化定级技术专家、矿山技术竞赛规则制定专家来队授课,传授矿山救护领域宝贵经验和前沿理论。帮助指战员及时更新和提升专业知识,促进救援实践更加科学、高效。

在理论培训的同时,工作室每年定期邀请装备厂家来队进行实操培训,并多次邀请高校体育教授进行训练指导。双方在实操、实训过程中一起分析需求、发现问题、制定方案,共同开展救援技术研究和开发。

“氧气呼吸器风干设备解决了呼吸器清洗后残留水分可能导致氢氧化钙失效的问题,可在25分钟内完成风干,有利于快速恢复战备状态。”

“喉麦语音在外界环境干扰下会出现通话质量下降的问题,我们将在提升通讯质量和佩机舒适度方面进行改进。”

工作室为厂家和高校提供了研发思路和课题方向,厂家和高校为工作室提供了创新成果转化平台,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让双方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