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陕西煤炭学会官网!

会员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会员要闻

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正当时

——陕煤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从业群体创业纪实

发布时间:2019-07-31 点击量:1194次

作者:寇佳楠 来源:

位于西安市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占地150余亩,建设投资5亿元的陕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基地,是技术研究院按照集团“以煤为基 能材并进 技融双驱 蜕变转型”的发展模式和自身的既定目标,全力推进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发展道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方向非污染类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而建的中试及工业化试验生产示范基地,从高空俯瞰,像一颗明珠,款款缀在整个航天区区划的深亮一角。

该基地建设以来,已陆续建成运行了多条试验生产线,代表高性能电池产品的三元动力电池,走在行业前列的ITO、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纳芥子于须弥、敛乾坤于锦绣的纳米能量流体吸能材料,指标先进、性质优越的石墨烯制备产品,陕煤集团劳动模范、优秀科研工作者薛其才,不让须眉、巾帼女能手魏葳……等等,相继涌现出来,带着这样的背景,我们走近陕煤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从业群体。

邵乐是三元动力电池产线负责人,2017年产线建设设备入场,当时三元动力电池项目核心成员不到三四人、产线配备人员不足十人,几千吨的设备,调试人员大多搬不动。异常辛苦的是,产线建设初期,为了随时监测,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转,项目组分为两班,成员日夜倒班连轴转。在这样高度紧张、担惊受怕、异常难熬的日子里,全组人员都咬紧牙关,像纤夫一样,在干涸的河床上犁出沉重的足迹,希冀着远方一个目标的抵达。路漫漫其修远兮,终将上下而求索,有的人看不到希望,离开了,一个试用生给人力资源部长电话,说他已经扛不住了。离开,也是一种新生力量的萌发,更催化了项目组内部不断强烈的好胜心、执著心,想火苗一样生长。回忆是苦还甜,可能是混合在一起,他们已经记不清了。三元动力电池产线基本调试成功之后,好像离想象中的目标走近那么一点时,电池碾压工段试产品出现碾断,一道道裂纹,像许多舒不展的眉头,像一道道疤痕,狠狠击打在许多人心里,好像高声在说,放弃吧,你们走不通。内心的晴雨表在阴霾的一刻停止了运转,项目组紧急开会,许多人都在想办法,两周的时间,看着离最终计划的时间越走越近,无论是每天十八小时的试验时间,无论是每天更换何种材料、采用何种工艺、在最细微之处进行何种微调,都像一枚悄无声息的石子投入沉默无声的水面,却一筹莫展。邵乐这样回顾,说命运有点大,但好像冥冥中有人在开玩笑,是一种考验吧。在他们几乎不再抱有希望时,几乎是在一次不经意的实验举动时,问题解决了,轻易、迅速地好像从不曾存在过似的。组员张小虎半夜跑出去,站在星光朦胧的小山坡上,激动难耐地抽掉了一地烟头。王小样是典型的善于沉默的北方男人,像紧绷之后突然舒张的弹簧,蹲在地上,茫然四顾,已经不会说话了,好像也不知该说什么。只有在20191月,项目组代表站在研究院先进课题组的授奖台上时,他们才似乎感受到这一切的真实。根据邵乐说,他们现在正积极地向下一段目标走进。

卫琛浩如今是纳米能量流体吸能材料产线产品经理,同样见证了纳米能量流体吸能材料从产生到落地的整个过程,贯穿了他年轻的大半个职业史。从北京、常州、江阴、成都,从北向南,一路洒下了半个中国的汗水。为了解决纳米流体吸能材料的封装问题,根据不同的功用采用合适的封装,找到理想中的橡胶,往往一地,他们要跑两到三家橡胶生产企业,不厌其烦地进行对比论证。他们调研花了半年时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一到两年。其间,在北京通县撞击试验基地6个月、在河北高坝电试验撞击试验基地3个月。特别是在河北时,住的地方和基地较远,车辆紧张,早上67点就要准时出发,前往60公里外的试验基地,而中午吃饭,彻底成为难题,要来回走路1个小时。卫琛浩的回忆,好像都是在奔波中的,匆匆地看看家人,匆匆地收拾行囊,于是奔向更加光明、更加远大的前程。三年时间,卫琛浩反复去往北京河北,北京去了3次,河北去了2次,每次都是几个月时间不等。如今,纳米能量流体吸能材料已经成为研究院高新技术产业化最亮丽、最不可或缺的那一环,目前已经在汉中有一部分示范段,上过央视,上过展会,被各界领导点头肯定,这里面,有他不可磨灭的付出,还有被日光灼伤留下没有恢复的皮肤的印迹,说明了一切。

对肖容林来说,石墨烯产品的制备,好像又让他返回求学的时光。石墨烯项目,是研究院两年前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发,清华当时掌握这门优异技术。作为合作委派方,肖容林身负重任,前往北京清华学府学习石墨烯制备相关技术。记忆中,每天都好像是在学习、试验、学习这样的过程中来回往复的。早上8点起床,跟随导师做各种实验,下午学习翻看各类资料,晚上还有布置的课业。他自己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为了早日学成归来,投入石墨烯项目产业化,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用笔记下每一次新的感悟和发现,所以往往要折腾到很晚。去年12月份,肖容林总算如愿以偿,良好的系统理论学习,每一项微小的化学反应和制备过程,都好像在眼前栩栩如生,在他的带引下,从设备组装调试、顺利到试制品出炉,验证了一句话,天道筹勤,成功不会辜负每一个真心对他付出的人。

作为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薄膜技术负责人,魏葳的成功来源自她内心一种强烈的驱动力,从实验室亲自研发该技术,希望能真正实现成果转化,见证这一个圆满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拥有内心这么强烈的信念,帮助她始终如一地在一个又一个关键节点、技术难题上取得突破,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性能卓越的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薄膜。为了成功生产出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她开发出另一套合成工艺,只是出于一次偶然的原材料质量事件。从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薄膜产线的每一块地砖都是亲手垒砌,到如今带队参加“异星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冲破重重关卡进入复赛,未来,正向他们招手展望。

从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基地筹建开始至如今出具规模的基地园区,从实验室一次次的探索尝试到多条试验生产线的建成,创新创业,他们一直在路上。而他们,就是我们陕煤技术研究院这样一群可爱的人。